本文提到的《满江红》为由张艺谋执导,于2023年农历新年上映的影片。本文将从影片的画面布局和故事剧情这两个角度结合张艺谋的电影风格进行浅显分析。
电影概括
根据官方的电影文字介绍和预热视频,《满江红》的定位是带有较深权谋色彩的悬疑电影。根据1905电影网和新京报的介绍,满江红的故事取材于南宋绍兴年间在岳飞被杀害后,以主战派与以秦桧为代表的苟且偷安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故事设定为架空故事,具有一定的想象意味。
(相关资料图)
根据笔者的实际观影体验,将《满江红》的故事进行梳理。故事的起因是将要和秦桧进行和谈的金使被杀害,其随身携带的一封至关重要的信被偷走,然后故事围绕着找信和各方势力各怀鬼胎抢夺这封信展开。而后引入了第二条线,张大(沈腾饰)等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将岳飞的遗言从秦桧的口中逼问出来,并且公之于众以达到为岳飞正名并振作主战派势力的目的。电影的剧情发展较为紧密,一个又一个“局”环环相扣,可以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画面布局
张艺谋导演的商业电影中,其优异的画面布局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如今的《满江红》,张艺谋的电影的宏大的场面依然能让人眼前一亮。
而在《满江红》中,穿插了大量的豫剧元素,根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记者朱秀萍对电影唱段的演唱者张晓英的电话采访,和对电影唱段与传统豫剧的对比。可以发现,电影唱段去掉了很多原唱段的拖腔,并且加入了摇滚的元素。唱段播放的时候是角色穿行在窄巷中。电影多次安排角色穿行在窄巷中的镜头,笔者认为有参考戏剧“满江红”中的转场。全篇电影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分开的片段。同时,转场也更好地将局与局之间串联起来,提高了故事的连贯性,不至于出现其较前期的一些商业大片中明显的剧情断层感。
其画面的宏大还表现在“全军复诵满江红”,其剧情逻辑上的问题暂时搁置,从画面布局上,其声嘹亮,军队整齐,抛开电影参照的史实不谈,似乎是收复旧山河的豪情壮志重新燃起,气壮山河。
故事剧情
抛开其营销手段和资本运作不谈,《满江红》的剧情同样争议不断。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满江红》从2022年一月立项到2023年一月上映,其耗时在同类型的商业片中算是较为迅速的,这也使得剧情较为粗糙,逻辑上也缺乏严谨的打磨。其中有许多逻辑漏洞是让笔者难以接受的。
虽然是架空故事,但是又选择一个确实存在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张艺谋也有过许多次的尝试,但是近些年来的几部电影(《悬崖之上》《狙击手》)都没有达到很好的反响,撇开张艺谋执导两届奥运会受到观众的高要求,其自身对于本类作品的执导本来就不尽人意。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的创作时间的确没有确定。有学者认为此词当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但是绝非是岳飞的遗言,按照史料记载其遗言为“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还有电影中张大和瑶琴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唱段取自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而蒋捷为咸淳十年(1274)进士,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概在蒋捷前一百年左右。
除了以上文学常识上的谬误,其最后的结局也让观众表示难以接受。秦桧的替身在孙均的逼迫下全军传诵《满江红》,然后和孙均说他做回自己,之后夺刀自杀,真秦桧出场。笔者最初认为真假秦桧是一体两面或者真假难辨。一体两面,宋时理学思想发展,文人是有其气节的,即假秦桧是秦桧心中的善念,作为一个文人其对于岳飞还怀有一定的敬意,而真秦桧则是一个为了在皇上处得宠、在金人处苟且偷生的政客小人。而真假难辨,让笔者想到的是姜文指导的《让子弹飞》中真假黄四郎,如果真的秦桧被杀了,假的秦桧便可以顶替真的秦桧做到位高权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但是无论哪种感觉,都会陷入一种洗白秦桧的窘境中,所以最后笔者还是选择相信抛弃了文人气节的政客秦桧老奸巨猾,真的就是城府深厚,让以张大为代表的反抗者吃尽苦头。用此种解释,可以发现在开头处,秦桧说自己作为文人最在意名节形成了辛辣的讽刺。
而且在剧情安排上,所有士兵都看到的是秦桧背诵《满江红》一词,如果以士兵的第一视角出发,秦桧此时算是种“良心发现”。如果不是导演组中有用心险恶想要改变观众的认识的人,那么只能认为是执导者对电影真的缺乏打磨。
至于为了所谓岳飞遗嘱牺牲那么多人,笔者认为这个倒也不算是逻辑问题,至少有迹可循。首先为了一个不知道的事物,那么多人牺牲,在悬疑片里并不少见。即希区柯克的“麦格芬”。“麦格芬”在希区柯克的定义中是“悬疑电影中角色们必须要拼命追逐,可观众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在《满江红》中,信和遗嘱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影子。
结语
总体来说,《满江红》是一部剧情较为粗糙但是制作精美的合格商业片。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是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本文仅从较客观的条件,发表个人主观感受。